國人食米量減少,
網站優化
,為推廣吃白米,
下酒菜
,農委會將結合民間廠商,
清境住宿
,推出多元化米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國人食米人口越來越少,
行銷達人
,這個問題存在四十多年,
租車
,年年生產過剩,
網站租用
,已成結構問題,
紙片肉干
,但農政部門保守有餘,創新不足,也不敢推動改革,每年花錢消災了事。政府保價收購稻米,因求售無門,轉撥售為飼料米,每年淨損約四十億餘元,年年如此,難道農產結構不需改變嗎?台灣稻米每年栽種面積廿七萬公頃,超產三萬公頃,過剩約十五至廿萬公噸糙米。政府依保價收購稻穀每公斤廿三至廿六元,折算成糙米約卅餘元,但收購後求售無門,儲存三年後,只能比照進口飼料玉米價格,以每公斤七至八元撥售為飼料米。農政單位雖然極力推廣米食,但仍不敵米食人口年年減少;而保價收購,無異就是鼓勵生產,過剩問題怎可能解決?休耕補助就是鼓勵不生產,轉種雜糧亦無競爭力。既然長期生產過剩,一腳踩油門,另一腳踩煞車,政策潛在互相矛盾,又耗政府預算每年二百餘億元,問題長期存在。如今政府又新推出稻作直接給付制度,並維持稻穀保價收購雙軌並行,稻米產量仍然不減,過剩問題仍然未解,雖可增加稻農選擇出售機會,但稻穀仍在國內倒來倒去,問題有可能解決嗎?所謂產業結構調整,涉及資源、生產、消費、交易及分配等五個構面,彼此互相牽連環環相扣,但農委會長期只重視技術及生產,花大筆經費補貼生產或不生產及收購,導致產銷失衡、產地價格及農民收入偏低等問題長期存在。保守僵化的農政官僚體系,如今又面臨專業不足、人力斷層及政治掛帥等困境,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救火都來不及,怎麼可能談如何推動改革及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要有整合、創新及改革的思維及做法。經濟問題牽涉市場機制運作,影響因素錯綜複雜,要用經濟手段解決。政府需要智慧及魄力,不是每年砸大錢補貼、收購或做做行銷傳播廣告,辦辦活動就了事。台灣農民要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