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兄弟象隊在去年選秀會第2、3輪挑中的謝榮豪、林威助,
,協商合約的期限只剩不到1個月,
,球團高層有信心順利簽下兩大咖,
,最快過完年後就有好消息。
象隊領隊陳正宏,
,前天批評林威助的經紀人張家銘索價太高,
,昨天直接打電話到日本,
,和他溝通合約問題;總教練謝長亨也在場,
,但張家銘未獲邀。
謝長亨表示,
,林威助前天打電話給他,他建議直接和球團高層溝通,雙方昨天直接通話;內容不便公布,但氣氛不錯,如果一切順利,也許很快就有結果。
另外,象隊傳出開給謝榮豪簽約金450萬元、月薪12萬,條件優於選秀會首輪的陳禹勳、黃勝雄,但他爭取簽約金500萬,雙方暫無共識。謝長亨說:「這已是十分優厚的條件,謝榮豪最後應會簽約。」
象隊也和36歲老將黃欽智談妥加盟,他去年在猿隊月薪18萬元,已簽字同意減薪入隊。,
「揪團自助旅遊,
,公款私款要分清楚,
,最好行前講明如何分攤,
,避免事後紛爭」,
,這是檢察官的忠告。
背包客揪團自助旅遊正夯,
,行程中因付錢衍生不少糾紛,
,檢察官指出,
,自助旅遊前可以先講清楚大家預繳多少金額做為「團費」,
,指定彼此信得過或有經驗的團友當出納,
,日後交通、食宿都由團費支出,包括機票、在旅遊地的交通支出、每餐的餐費等,每付一筆帳都由大家簽名確認,或一天結一次帳,如果行程中要買個人紀念品、私人消費,則自行負擔,不列公帳。
檢察官指出,最重要是每筆公帳都要由大家簽名確認,行程結束後拿出公帳逐筆核算、比對,多退少補,最後確認結帳再由大家簽名認可,免得牽扯不清。,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手創造了晶圓代工的產業模式,
,然而當年卻是一樁未成的交易,
,孕育出對全球科技業影響深遠的創新之舉。1984年,
,張忠謀在紐約擔任通用器材的總裁時,
,一個創業家希望募資5,
,000萬美元欲設廠生產晶片。這筆錢在當時不算小數目,
,張忠謀便要對方回去擬好書面提案再來。然而對方一去不回,
,直到張忠謀打電話聯絡,
,才發現原來他已找到願意接單生產的工廠,
,不需要自己蓋廠,所需的資金也大大降低。張忠謀說,當年投資不成「我其實很失望,但也讓我有了靈感。」三年後,他回台創立台積電提供純晶圓代工的服務,讓無廠半導體公司將設計交給台積電生產,這項創舉帶動往後高通﹑博通和輝達(Nvidia)等IC設計業者的興起,引導產業走向設計、製造、封測的專業分工模式。就在台積電將於本月慶祝創立30年前夕,86歲的張忠謀宣布將於2018年6月退休,交棒給現任兩位共同執行長,劉德音將接任董事長,魏哲家則將擔任總裁。「自從我們成立以後,無廠半導體公司在全球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他說,「過去30年半導體產業的多數創新都來自於這些公司。推動產業的許多創新,可能是我最大的驕傲。」張忠謀當年在台灣政府協助下創立台積電,他所構建的半導體產業模式不只讓蘋果的iPhone成為可能,也創造了一個世代的企業領袖,提振了台灣經濟。深受台灣人民敬重的張忠謀表示,未來台積電擴張仍將以台灣為主。目前在全球規模達500億美元的市場中,台積電占有率達59%,股價市值超過國際晶片大廠英特爾。台積電的成功不僅在於成為台灣市值最大的企業,也讓這個人口2,300萬的小島聞名國際。但如同張忠謀所言,台積電過去30年沒有一個時刻萬里無雲,現在也不是。半導體產業正面臨每隔幾年便出現一次的重要關卡,隨著汽車﹑家電等愈來愈多裝置都能連上網,新興的物連網趨勢將是下一個成長動力。同時中國大陸在全球舞台上崛起,勢將帶動產業全面洗牌。為了因應三星與英特爾搶食晶圓代工的大餅,台積電準備斥資最高逾200億美元在南台灣打造先進的三奈米新廠,以技術保持領先距離。在全球半導體業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之際,張忠謀表示,過去台積電一年的資本支出都在100億美元左右,往後可能逐步攀高,至每年上看110億美元。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的領袖人物也與張忠謀的成長背景有關。1931年出生在浙江寧波的他,因中日戰爭及國共內戰而隨家人輾轉於上海、重慶及香港,之後赴美國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就讀。1955年,張忠謀進入希凡尼亞半導體(Sylvania Semiconductor)任職,開啟了他和半導體事業一生的緣分。1958年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前後達25年,期間他重拾書本,取得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回到德儀後歷任該公司全球半導體集團總經理及總公司資深副總裁。1985年,他獲台灣政府邀請出掌工研院,開啟成立台積電的序曲。張忠謀在2005年曾將台積電總執行長一位交棒給蔡力行,不過在全球金融風暴後,他在2009年6月重掌兵符。對於他這次宣布裸退,目前股價反應出投資人對交棒計畫投下信任票。(取材自彭博)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
東京大學做過校內調查,
,有一半以上東大生家庭年收在金字塔頂端的九百五十萬日圓以上;日本大都市與地方的升大學比例差距擴大,
,「朝日新聞」統計,
,最高的東京與最低的鹿兒島差百分之四十,
,是廿年前的一倍。
家庭經濟能力的差距與大學過度集中大都市是造成日本「教育格差(教育貧富差距)」主因。日本公立小學沒太大學業壓力,
,但不代表所有孩子每天只顧玩。八成五日本小一生有學課外才藝,
,高年級以後衝刺私立中學考試,
,全日本近四成八的小六生上補習班,
,東京最多有五成八。
與其他先進國家一樣,
,日本貧富不均逐年惡化。十八歲以下的孩童貧窮率今年是史上最糟,達百分之十六點三,那代表每六個小孩有一人經濟困難。雙親沒有餘裕把孩子送去加強功課、念不起高升學率的私立中學。就算課業成績優異,不代表他們念得起大學。大學學費年年翻漲,有百分之四十六的日間部大學生靠助學貸款,出社會前已背債。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全日本中小學學力測驗,長年名列前茅的秋田縣,大學升學率低於全國平均值。教育委員會的人說,「學力調查成績絕對不等於升學率,還要納入經濟能力因素。」現實是日本的大學集中在都市地區,地方的孩子想繼續升學必須到都市獨立生活,生活費驚人,加上學費,很多會念書的孩子不得不放棄。
日本政府已宣示要放棄「一試定終生」,未來大學將採多元計分。面試、簡報能力、分組討論、英檢、社團活動等都可能納入成績。有專家指出,現在日本很流行「體驗活動」,到戶外撿石頭作圖鑑、觀察昆蟲、小露營、科學實驗等,若採用新的升學方式,這些都是「買得到的分數」,可能造成新的「教育格差」。台灣的教育改革好像也是這樣,走到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