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開戰10周年,
VIP卡設計
,回首當初美國究竟算錯了什麼?情報錯誤還是戰略失當?10年前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決定,
輪椅
,讓美伊兩國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然而這場「侵略戰爭」究竟有無必要,
牛樟芝膠囊
,直到今天都仍是美國政壇難解的爭議,
考勤軟體
,導致面對眼下敘利亞的內戰正在延燒之際,
鞋櫃
,美國的政策立場也都還壟罩在「伊拉克錯誤」的陰霾中。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10年前的今天—2003年3月20日,
桃園植牙診所
,英美聯軍正式展開「伊拉克自由行動」,
血壓計推薦
,以掃蕩伊拉克海珊政權所「持有」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為名,
文件櫃
,揮軍入侵伊拉克,並於20天之後攻克首都巴格達,而陰謀「發展WMD」的強人海珊更在同年年底狼狽被捕,伊拉克戰況一片大好,喜孜孜的小布希更於同年5月1日正式宣布「任務成功」。
然而儘管聯軍部隊勢如破竹,各地的調查團隊卻始終找不到伊拉克持有化武、核武或任何一種WMD的「切確證據」,小布希政府無奈之餘,只好在04年1月宣布「終止調查」,間接承認海珊真的沒有「足以威脅美國的WMD」。與此同時,伊拉克的戰況早已急轉直下,海珊政權垮台後的權力真空,也迅速成為數百個地方武裝團體自立崛起的機會,敵暗我明和難以鎖定的軍事目標讓難以抽身的美軍深陷伊戰泥沼之中。
如果重來一遍?
「如果重來一遍,我還是會毫不遲疑地下達相同的決定!」因主導伊拉克戰爭而「惡名昭彰」的前美國副總統錢尼,日前在個人紀錄片中強硬地重申自己對伊拉克戰爭「毫不後悔」。「我們確實沒有在伊拉克發現WMD。」錢尼表示,「但在我看來,海珊確實準備重啟核武計畫,而我們則成功地阻止了他的企圖與發展可能。」
錢尼的說法,也得到時任國防部長倫斯斐與副長沃爾福維茲(Paul Wolfowitz)等鷹派的附議。他們認為伊拉克自80年代以來,曾多次試圖發展核武(直到第一次波灣戰爭後才全面告吹),兩伊戰爭、甚至第一次波灣戰爭之後,也都有大規模動用化武的「不良紀綠」。同時,遭到逮捕後的海珊也曾於調查中「大方坦承」自己確實「想要重啟WMD計畫」,因此美國的出兵「的確阻止了」伊拉克的「野心」。
然而錢尼等人的辯白,卻未能得到普遍意見的支持,現任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FR)會長的前國務院高級幕僚哈斯(Richard Haass)就為當初的沉默大表後悔,直指小布希政府與國會兩黨當時都受911事件的餘波影響,而不願「冒著政治風險」阻擋主流的擁戰民意。
哈斯表示,911事件之後美國社會的對外政策變得敏感異常,「沒有人願意質疑這些情報的可信度,是因為大家都不敢承擔『如果海珊真的有核武』的假設性風險。」同時包括小布希本人在內,華府各界多認為「伊拉克行動只會是短期戰爭」,美軍在快速建立過渡政府後就能撤軍,即便沒有找到WMD,美國也「不太可能」陷入長期的苦戰。
連番政策失當
這種過度樂觀的戰略方針,讓華府後續接連選擇了錯誤決策。由於倫斯斐等人「堅持速戰速決」,快速推進的聯軍部隊在人力、物力與權責分配上,都沒有接到明確的「佔領方針」。另外,為了掃蕩海珊殘黨在「新伊拉克」的政治勢力,華府派駐伊拉克的代表布雷默(Paul Bremer)更是堅持解散伊拉克的軍警部隊,並勒令禁止海珊所屬的巴斯黨黨員參與政治,以避免其「死灰復燃」對新政府造成威脅。
但布雷默的決策卻適得其反,軍警部隊的突然消失,讓伊拉克戰後頓時陷入「無秩序狀況」,而聯軍部隊不僅得額外肩負維安任務,大批不滿且失業的警察與士兵更是搖身一變成為反抗力量,直到2007年美軍才在名將裴卓斯(後來接任歐巴馬的中情局長,但最終因婚外情醜聞黯然丟官)的指揮下重建起地方關係,成功藉由「靖綏政策」勉強恢復伊拉克的基本秩序。
敘利亞是新的伊拉克戰爭?
雖然美軍最後在11年12月份中全面撤軍,為8年8個月的伊拉克血戰畫下句點,但過程中造成美軍慘痛的傷亡,以及各種虐囚、傷害平民、部隊失控與血腥的戰場印象等,都讓美國社會對戰爭厭倦至極。如今伊拉克的鄰國—敘利亞的內戰問題,更讓華府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介入則擔心重啟伊戰錯誤,但不介入則可能讓中東地區以敘利亞為中心,陷入全面混戰的衝突陷阱。
「伊拉克戰爭是個錯誤,但美國的對外政策不應該被這個錯誤給『挾持』。」《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哈拉夫(Roula Khalaf)認為,如今已鏖戰兩年的敘利亞內戰,情況更像是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後的伊拉克,「歐美國家當時也是鼓吹伊拉克民眾揭竿起義,為了自由與民主起身推翻海珊;然而後續國際社會卻為了『政治』考量,而背棄起義民眾,任由他們遭到海珊屠殺。」
「沒人要求華府出兵佔領敘利亞,只是美國應該要有更積極的反應。」哈拉夫表示,美國或許能「暫時」逃避、對敘利亞採取觀望策略,但蔓延的戰火只會越來越難收拾,屆時無論願不願意,國際社會都將受到波及而深陷其中。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