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友嘉目前在全球擁有卅七個品牌,
專業社群行銷
,五十個生產基地,
網站租用
,主要是透過併購才發展成世界第三大工具機製造集團。外界都說友嘉的國際併購都很成功,
關鍵字優化
,我只能說是運氣好,
加盟創業
,任何公司都有優勢、劣勢,
下酒菜
,有機會、有危機,
關鍵字達人
,對每個併購案都要不斷思考「如何讓它發揮對的效應。」為了取得技術,
自然排序
,併購是值得做的策略,但這是最辛苦的路徑,其實我並不鼓勵。併購甚至比創業還辛苦,主因是好的企業不會想出售,而願意出售的企業,背後原因通常都是經營不善、財務出狀況。 至於收購企業應注意什麼?我建議要有拿出「三套錢」的心理準備,例如花一億買下公司,還要準備另外一億用來資遣、改善新設備、產品,好好調整體質。第三套錢則是用來長期發展,當看到企業的體質改變、轉虧為盈後,更要想辦法擴大市場,增加投資。併購企業的第一套、第二套資金,都要拿自己口袋裡的錢,不要想依賴銀行,否則三、五年後一定會面臨還款壓力,根本無法做中長期投資。購併企業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有時花三年、五年功夫,才能看到一點成果。這就像開水燒到九十九度,表面還是平靜的,一直到過了一百度,才會翻滾沸騰。併購企業一定要站在戲棚下,如果水燒到九十八度就停,等於前面功夫都白費。收購企業更要先想失敗。若太想獲得成功,把所有希望押在上面,等失敗真正來臨,反而來不及因應。很多併購案就是如此,連母公司都拖垮。併購案最重要的是,人找對了,一切都對了。很多人自以為買下企業後,無論執行長、財務長、技術長,想派誰就派誰,但以歐洲企業為例,人家的技術領先台灣卅年,台灣企業竟然還派人去當技術長,對方怎會服氣?最後人家反倒希望看到你失敗。我買企業到現在應該買了六七十家,但從來沒派人空降。管理在地化很重要,每公司的文化不一樣,我不會強求改變,而是去修正,保留大部分的精神,只要對方認同母公司的經營方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