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實質薪資成長停滯,
私房茶
,甚至還倒退十多年,
台北景點介紹
,已不再是新聞。同樣的現象,
手作輕食
,也出現在美、英、德、法、日等國。決定實質薪資的因素,
Ciabatta
,首先看勞動的生產力有沒有成長。學者林依伶與楊子霆的研究發現,
黑糖磚
,1981-2002年間,
求職面試成功案例
,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同步成長;而2002-2014年間,
茉莉舒坊
,勞動生產力累積成長率雖然有34%,
seo優化
,但實質薪資卻沒增長。由於經濟學界對於如何解釋這個現象,並無共識,我們不如用常識來看這問題。勞工的生產力提高了,為什麼老闆可以不幫勞工加薪?答案:因為老闆可以。受雇者在薪資談判上是天生弱勢,但這種弱勢,2002年前也是如此,為何那時候的老闆比較慷慨? 台灣的雇主可分成政府、上市櫃公司、與其他中小企業主三群,而對調薪的影響力,前兩群比較大。當這兩群調薪幅度小,整體薪資自然不會提高。軍公教在2001年前,每年固定調薪;在2002年停止調薪後,只在2005、2011、2018年各調3%。當軍公教停止調薪,民間企業有很好的理由不調薪。這並不是說老闆都苛刻;當政府部門凍薪,民間企業多少會將它視為未來景氣下滑的指標,因而保守以對。要讓台灣薪資成長能回到合理的水準,政府可以每年至少依物價指數調整軍公教薪資。政府的作為還是有限,能讓台灣薪資恢復成長,最重要的還是民間雇主。在員工配股還沒費用化之前,成為「竹科新貴」是許多人的目標。雖然員工配股是慷股東的慨,但當股市多頭,填權是家常便飯時,股東也就不太計較。2002年到2008年股市走空,分紅配股沒那麼刺眼。2008年分紅配股須提列費用後,公司給員工的紅利與股東的股利,必須從同一塊大餅中分配。員工拿得多,股東就拿得少,讓公司的員工紅利政策變得保守。現在公司治理強調對股東的保護,經濟財務理論也說公司的唯一目標是極大化股東的利益,也就是要幫股東賺最多的錢。外資法人舉著這支大旗,幫每個投資標的算每季應該要賺多少錢,沒達標就砍,達標就加碼。散戶有樣學樣,大家也都會盯著財報。然而,為什麼公司的唯一目標是極大化股東的利益呢?仔細想,股東有人只想賺價差,有人想長抱等配息,他們的目標怎麼會一樣?他們的重要性又怎麼會高於其他利害相關人呢?難怪奇異公司前總裁威爾許(Welch)說,「追求股東利益極大化是最蠢的想法」。管理大師杜拉克則說,「企業唯一的目標是創造與留住客戶」;馬雲補充為:「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企業當然要幫股東賺錢,但是否要賺最多的錢呢?大家都會說員工是公司最大的資產,但資料顯示,我們並沒有好好照顧這個資產。現在上市櫃公司都需要做企業社會責任CSR並出具報告,其中也包括勞資關係。如果實質薪資沒漲,而報告中說勞資關係和諧,是否不太諧和?實質薪資成長停滯,一定導致所得分配不均惡化,使社會無法進步。參加法國黃背心抗議的一位麵包師傅說,他百分之百支持減碳,但馬克宏的燃料稅會讓他活不下去。台灣上市櫃公司年報即將陸續發布,希望大家都在員工分紅上更大方,也希望股東們都支持,由上市櫃公司帶頭,讓台灣勞工得到該有的酬勞。(作者是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