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家個體餐館記錄“改革的味道” 分享 facebook 在北京喧鬧的王府井大街北口,
台南清潔
,藏著一條不起眼的胡同,
北部系統櫥櫃
,名為翠花,
彰化 美甲教學
,據說舊時是王府的花房。翠花胡同呈T形。T字一橫向東,
積碳清洗
,連著王府井大街;一豎向南,
波麗貼紙印刷
,正對中國美術館。往來的遊客有時會信步逛進翠花胡同。100多米長的胡同裡,
高雄清潔
,藏著一家在中國具有標誌意義的飯店,
嘉義美睫教學
,飯店門楣上方立有牌匾——「悅賓中國個體第一家」。創業 創始人窮則思變這是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
引擎清潔
,1980年,創業者郭培基和劉桂仙夫婦在北京翠花胡同自己家中開了一間只有四張桌子的飯館,38年來,同樣的位置,同樣的門臉,同樣的店名,未曾更改,不過照料生意的換成悅賓飯館的第三代。 對於郭培基的孫女郭華來說,她的使命就是要守住「悅賓」,守住這份胡同裡的文化。1950年代初,不到20歲的郭培基和劉桂仙從河北肅寧到北京討生活。在開飯店前,郭培基進過北京飯店當廚師,後來又給領導人做過飯。此後,郭培基調入北京內燃機廠,妻子劉桂仙則在各處打零工,後來是當保母做飯。回憶往事,年過八旬的郭培基說,開飯館的直接動力,不過是「窮則思變」。郭培基說,劉桂仙曾經給前全國婦聯副主席曾憲植做飯。有一次,曾憲植從英國訪問回來,跟朋友聊起來說,海外的中餐「都是一股西餐味兒」。她對劉桂仙說:「你的手藝在英國開個中餐館,絕對好。」後來又說「也不用在英國開,北京開就行!」劉桂仙聽著也沒往心裡去。可沒想到曾憲植很認真,接連兩次問「開飯館的事兒怎麼樣了?」後來更是直接拿出紙和筆,讓劉桂仙回家找郭培基寫申請。這樣就開始了「悅賓」飯館的誕生之路。申請寫好了之後,雖然處處碰壁,但是經過東城區工商領導班子合計,同意給劉桂仙特批。1980年北京還沒有給餐飲個體戶的正規營業執照,工商局手寫了一份,時任東城區工商局副局長靳雲平簽了字並蓋上專用章,這樣劉桂仙拿到北京城裡第一家個體餐飲營業執照。因為換發營業執照,郭家如今保留的是一張由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京臨字第362號」北京市個體工商戶臨時營業執照,生產或經營範圍是「早點、午餐」 ,核發的時間是1980年12月31日。 中國首家個體餐館記錄“改革的味道” 分享 facebook 挫折 糧票油票樣樣缺郭培基開餐館的消息不知道怎麼就傳到媒體耳中,陸續有記者找到郭家。郭培基回憶,有一個星期天,有個「長得像炊事員」的人來找他,說「我也想開飯店,你說說你怎麼開啊?」於是郭培基請他進家門,閒談之中把當時缺糧票、油票的困難和苦惱都跟這位「同道中人」說了個通透。沒想到,第二天,他的這些話就出現在北京的一份報紙上,郭培基這才意識到,那位「同道中人」,原來是個記者!有一天,「糧食部門」的領導拿著糧本兒找到他,要多少糧票、油票,都給。那位充作「同道中人」的記者也來了,問他,糧油都有了,你到底開不開啊?郭培基一拍腦袋,開!糧、油、營業執照陸續都有著落,郭家就把自住的三間平房中的一間改成飯館,郭培基從單位借來搭建廚房的磚頭木材,劉桂仙到皇城根買了4張舊桌子和15把椅子,找了一個烤白薯的舊桶,改裝成灶。可是,辦開飯館還得有冰箱,不然衛生部門不讓開業。郭家再拿不出錢來買。又是東城區工商局幹部給作擔保,從銀行貸款500元人民幣(約72美元)給了郭家。拿著這500元,到了商場發現,「最便宜的一台冰箱也要1400元」。郭培基說,聽說他是要自己開飯館,「有個經理,是個抗美援朝回來的老兵,當時就拿著筆,在帳本上這台冰箱前面寫個『殘』字兒,把1400畫了,400塊賣了給我。」1980年9月最後一天,郭家的飯館打算試營業。郭培基去單位請假,劉桂仙拿著手裡僅剩的36元去了菜市場,買了四隻當時唯一不要票的「肉菜」——鴨子。回來做成香酥鴨、麻辣鴨、八寶鴨,賣一元一份。等郭培基從單位回來,發現胡同人多得自行車擠不進去,以為出了什麼事,到家門口才發現,屋裡滿座,街道上都是看熱鬧的人。開業第一天,飯館的營業額大約是50元,而郭培基在北京內燃機廠一個月的工資是54元,銀行的貸款很快就還清了。中國首家個體餐館記錄“改革的味道” 分享 facebook 火了 被抹黑「資本主義」郭培基說,開飯館之後,有一天小女兒去同學家做客,被推出門來,說「你們家開飯館,是資本主義復辟!」他去上班,路上聽到有人在背後指點,「這家是資本主義的急先鋒!」在1980年12月,19歲的浙江溫州姑娘章華妹從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領到了中國第一份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成為中國第一位個體工商戶。這一年年底,中國從事個體經濟人數達到81萬人。郭培基、劉桂仙從此再也沒有擔心過被扣「資本主義復辟」的帽子,飯館的生意也開始越來越紅火。堅守 第三代不變更難雖然幾經擴建,悅賓飯館到現在也只有11張桌子,即便滿座,一次也只能接待50位左右的客人。翻開悅賓飯館菜單,第一頁自創菜有18個,招牌菜蒜泥肘子58元,最貴的乾燒桂魚168元,最便宜的麵筋扒白菜25元,而後面幾頁的家常菜裡,更是少有50元以上的菜。這樣的價格,在北京只能算是平價。這家開在胡同裡的平價飯館,除了門臉比38年前更顯眼些,桌子又多了幾張之外,仍舊像是從1980年代走來的。如今照料著店裡生意的是郭家的第三代。三年前,劉桂仙去世,繼承了奶奶手藝的長孫郭誠辭了外面的工作,回到悅賓飯館,守著奶奶傳下來的味道。孫女郭華則打點著店裡的裡裡外外。郭華說,雖然自己從小生長在北京,可這些年城市變化太快,店裡的生意要怎麼繼續,家人也不是沒有考慮。比如,外賣現在這麼火,要不要做?郭華說,「外賣確實能提高銷量,但有些家裡的菜不適合,稍微涼了,那口味就完全不一樣。」郭華覺得,北京的變化越是快,人們對傳統的東西就越是珍惜。曾經有位「老顧客」對她說,自己從在娘胎裡就吃「悅賓」。也有新顧客慕名而來,嘗嘗北京胡同裡的風味。如今她的使命,就是要守住「悅賓」,守住這份胡同裡的文化。她說,「這不變比變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