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屏東的台灣燈會,
國內商標註冊
,在煙火秀中畫下完美句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這次台灣燈會在屏東,
電動機車價格
,得到不錯回響,
廣告設計公司 推薦
,也造就了一句口號「我屏東、我驕傲」;二○二○將交棒台中。原本行之有年的「台北燈會」,
粉絲團活動
,二○○一年後改為由各縣市舉辦,
台中平價霧眉
,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在地參與。台灣燈會曾被外媒評選為「全球最佳慶典活動」之一,
室內設計公司
,耗資龐大,
辦活動 公司
,除了只是地方政府政績,如何讓全台灣納稅人都更能與有榮焉呢?筆者從近廿年的燈會發展,歸納出三面向的問題: 一、內部競爭:原本的舉辦地點,後來也自辦「台北燈會」,仍有民眾認為台北才是主要的舉辦縣市,其他縣市如高雄,也都有自己的地方性燈會。跟單一主體的大型活動相比,能否認同非自己縣市舉辦的燈會,是有些困難的。例如一○五年的台灣燈會在雲林,雖是全國性活動,但是因為整體規劃未周全和交通問題,後續評價無法提升。二、中央溝通能力:到底台灣的「國際性」活動格局該如何,或是整合到什麼情況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中央主管機關要更有判斷和決策的能力。若是摒除政治成見,將「高雄、屏東」一併考量,從交通、觀光資源、城市特色等,發展出足以代表台灣在國際上的形象連結,也能讓龐大經費不至於浪費,例如高鐵、空港的國際觀光效益和鐵公路的人流車潮安排。三、長期觀光節慶資源:台灣可說是節慶之島,大大小小的「節、慶、日、季」一年超過三百個;不論是從國際觀光效益、地方建設與交通條件,甚至預算的妥善執行,很難好好發揮其價值。有時地方鄉鎮市區用數十萬辦的活動,不少因為創意不足和資源有限,最後都長得很相似。能在國際上代表中華民國的「超大型活動」,卻又沒有長期的發展和品牌印象的累積。記得小時候因為住在台北,幾乎每場燈會都會參與,甚至各校還會動員製作花燈或參與表演;不少海外僑胞會從農曆年前後待到元宵,就是為了能讓團圓和過節更有意義。台灣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超大型活動」嗎?或許是。但不論是紐約知名的新年活動、威尼斯面具嘉年華、德國啤酒嘉年華,都有完整而長期的發展經驗,也不會不停更換舉辦地點。「台灣燈節」到底應該是讓納稅義務人在節慶中找到更多的自我認同,還是要變成其他的樣子,或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