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鳳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新總統的誕生,
關鍵字如何操作
,頓時大家把希望寄託在新的「救世主」身上,
自然排序
,特別是面對困境的經濟問題。然而,
漸進式排名
,台灣經濟早已陷入長期的失落,
特色美食
,任何人上任就要「馬上好」的期望都不切實際。現在最重要的是推動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自然排序
,才能為台灣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及動能。新人新政,
台北租車
,各個產業都想要對新總統建言,身為長期關注國人健康照護的一員,在此也針對國人健康照護乃至於健保的未來,提供一些建議。經濟上既然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就應該回歸問題的根源,有耐心地推動產業改革。而健康照護問題的根源又是什麼呢?首先是醫學教育。現代主流醫學就是所謂的西方醫學,最重要的根基是「對症療法」 (allopathic medicine)。它的立論基礎並不是「根治」病源,而是暫時壓抑。嚴格說起來就是維持或是舒緩(症狀),並不是治療。生活習慣病 對症治療就在上世紀前,造成人類生命威脅的疾病,多為傳染性疾患。西方醫學對治療這類的疾病,乃至於預防性疫苗的發明,確實根除了幾世紀以來威脅人類生命的問題。時至今日,造成人類健康威脅的已不再是急性傳染性疾病,而是慢性疾病型態。這些疾病往往是由環境或不良生活型態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病」,因此,已經不是以急性疾病見長的西方醫學所能處理。以急症的方法處理慢性問題,就會產生成效不佳的問題,這就是現代醫學面對癌症、各種慢性疾病等束手無策的主要原因。慢性病反而是強調調理或全人觀的中醫或各種自然醫學所擅長的領域。國外已經有許多強調不侵入、不用藥的醫學及醫學教育,學成後給予各種不同的「醫師」執照,國家健保也給付相關費用。但是反觀台灣,我們的醫學教育卻只有中醫和西醫。如果醫學教育是改變國人健康照護模式的源頭,那當然就是百年大計,需要非常有前瞻性眼光和使命感的領導者來推動改革。其次是健保制度。十年後,台灣高齡人口將超過20%,約460萬人。面對這「銀色海嘯」,我們的醫療及健保制度的改革將往哪裡去,是新政府的重要挑戰。綜觀全民健保財務危機、血汗醫院、醫謢過勞、五大皆空及醫病關係惡化,乃至於地區醫療功能萎縮等,在在都是亟待改革的議題。然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從全方位的策略性高度,有系統的來對症下藥,健保的改革恐怕還是難收其效。健保總體檢 問題未解2009年,時任監察院委員的黃煌雄先生邀集幾位委員進行了全民健保總體檢,他們遍訪全台超過200家醫療院所,超過3,000位專家座談,完成了《全民健保總體檢》一書。在書中指出,過去健保的改革多以增加健保財源、醫療費用節約為重點,未能全面檢討醫療分配的問題,該書並強調健保資源應加強三大方面,包括急重難症四大科、守護社區醫院、無效醫療的合理調整。但是,幾年過去了,這些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全民健保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按件計酬」,一般認為就是最大的浪費和無效率的根源。在美國的某些統計資料指出,健康照護支出中有高達50%都是由醫師或醫院的「供給端」所驅動。導致這種美式健保成本高漲的禍首,叫做「論量計酬保險給付」 (fee-for-service reimbursement)。很不幸的,台灣健保也是此種制度,只是我們由供給端所「驅動」的消費不知是50%,還是更多。除了給付制度引導醫療行為,另一個根源問題就是沒有落實健保設計之初的「轉診制度」。這個分層醫療、限制越級就醫的良善設計,在健保實施之初,就在利益團體及民粹氛圍中胎死腹中,是現在健保亂象的根源之一。新任總統對提升產業發展有當紅的五大亮點產業,其中和國人健康照護相關的有生技醫藥等。如果純粹以產業來看待,創造醫藥產業的經濟產值,究竟能否帶給國民更多健康呢?發展健康照護產業是要創造經濟產值、救經濟,還是要照顧好國民健康呢?如果以美國或國內現況來看,醫療照護花錢愈多,不表示國民健康愈好,反而更糟。這種「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的矛盾,就是問題所在。這,真的要期待救世主了。(作者是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本專欄隔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