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勞工薪資無法提升?勞動部委託學者找出元凶。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表示,
必買團購
,從產值分配來看,
便宜租車
,企業盈餘雖年年增高,
清境農場民宿
,但政府設備投資租稅抵減,
韓式泡菜
,致企業過度投資,
排名優化
,排擠勞工所得分配,
網站優化
,尤其當經濟不景氣,
產品代銷
,勞動分配下降幅度愈大,其中以製造業最明顯。
辛炳隆指出,台灣在1990年中期後是重要分水嶺,隨著產業外移,經濟成長的餅變小,此後經濟成長率與薪資成長率也正式脫勾,勞工分配比例逐年下降,鴻溝愈來愈大。
他說,生產毛額一般分成四大部分,包括繳給政府的間接稅、受僱人員報酬、企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近20年來,因為政府對企業降稅,間接稅比率從5.33%左右,一路降到2.66%;企業盈餘仍然緩步成長;受僱人員報酬逐年下降,甚至一度降到最低45.9%;固定資本消耗則是明顯上升。
辛炳隆說,四項要素中,發現企業盈餘還是往上揚,企業繳的稅更是往下降,明顯消長的是固定資本消耗、勞工所得分配,也就是因為政府祭出各種投資設備減稅優惠,致企業出現過度資本化現象 (例如增加設備投資、加速折舊等),排擠勞工薪資分配,此一趨勢,在經濟不景氣時更加明顯。
辛炳隆表示,台灣經濟成長已經趨緩,目前的成長數字大部分來自過去基期低的假象;而當餅愈來愈小,勞工可以分配的比率又被排擠,才會導致整體低薪化現象。
他說,無論是與國際比較,或是以國內行業別廠商資料實證觀察,都顯示國內勞動所得分配確實偏低;尤其是經濟愈差,企業想要保住現金,營業盈餘占比反而明顯上升,勞動分額下降幅度變大,對受僱員工衝擊最大。
他說,造成勞動分額下降原因隨行業不同有差異,就固定資本消耗占比明顯上升者,以製造業上升幅度最大;批發零售業勞動分額下降,是因為營業盈餘相對上升的比例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