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爭議與衝突,
翻譯公司
,往往都有事理與意氣之爭的兩個層面。馬、王之爭一個月來,
高壓噴霧機
,隨著馬在輿論戰與法律戰居於下風,
七期土地
,更激發了馬及周邊人士的鷹派意識,
三角茶包
,意氣的成分愈來愈重。
既然話收不回來、人下不了台,
保險櫃
,就只好繼續硬下去。而監聽與檢察總長結案前,
臭氧機製造商
,向總統報告並留下譯文等情節曝光、幾位當事人頻頻在媒體上,
醫療用品
,前言不對後語,
養生茶
,就連事理都愈發站不住腳。再加上立院綠營見縫插針、藍營分崩離析,造就了過去幾周以來,台灣的政治動盪與立院僵局。
所謂「當家不鬧事」,繼續這麼僵持不下,縱使各方都會受傷,對執政黨的傷害,當然超過反對黨,其中對行政部門的傷害,又比對立法部門的傷害更大。耗下去,台灣競爭力被當人質成為「連帶傷害」,最終要負責的還是馬江團隊。但政爭的發動方若不釋善意,僵局該如何化解?真要來個「倒閣」玉石俱焚?
昨天,江在立院主動向王致意的做法,可說是在連演一個月的「你惡我兇」戲碼後,出現了不同的轉折,他感謝王「協調議事的辛勞」,面對王說他主持議事盡心盡力而被外界誤解的牢騷,江也表達對王辛勞的「了解」,而對關鍵的「做好了立院沒有王金平的準備」傳聞,江更表示,那並非事實,要王「不要放在心上」。
從事後報導看來,與馬發表「斬王文告」時在旁的嚴肅表情相比,江在這場主動求見的王江會中,展現了溝通的善意與柔和的身段。
江的做法,似乎顯示行政院方面的戰略調整:釋出善意,給予王該有的肯定,換取王的支持,以儘速化解無法上台困境。據說現場互動氣氛「平和」,和解的曙光乍現。
但這是否是馬江團隊整體戰略的調整?還需進一步觀察。政治原本就是妥協的藝術,或許可將關說爭議,與其他政治活動分開(這是一種「擱置爭議」),不必「討賊除逆」一般地四處排王,或是派周邊人馬喊話叫陣,該尊重、該互動之處,仍應保持一定的風度。
這樣才不會因大人吵架,弄到黨籍立委分崩離析、親痛仇快,或是因執政黨吵架,弄到台灣政局動盪、人心惶惶。但這光靠江伸出善意的手,只是一小步,善意話語也要有些是從馬的嘴裡說出來,大和解才有可能成真。
簡單說,江主動見王釋放善意,可說是做了「立法院繼續有王金平的準備」,但馬英九也做好了同樣的準備嗎?至少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來,國慶大會是可以觀察的一個機會。,